查看原文
其他

99%的人都不知道的法律与人工智能研究机构

徐学敏 法宝智能 2020-09-20


就在这周,一则《三法学学者获国家重点研发计划8791万经费》的新闻不胫而走,阅读量迅速破万。反观其研究课题,研究的课题不再“高山仰止”、“虚无缥缈”的法学理论研究,而是和审判相关的技术和装备研究。

 

而在这之前的2017年年底,法大前后成立“网络法研究院”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法律研究中心”,西政也成立了人工智能法学院及法律研究员,紧随其后清华成立法律与大数据研究中心,北大组建法律人工智能实验室/法律人工智能研究中心。就在短短一个月时间内,国内的王牌法学院相继成立互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法律研究机构,全面拥抱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

 

同年12月28日,教育部官方发布了第四轮法学学科评估结果,传统五院四系和新兴法学院校平分秋色,其中清华大学法学院和上海交通大学法学院的表现抢眼。

 


这些理工科类的法学院的崛起,一方面与其学校的综合实力以及法学硬件和教师资源优势不可分割,另一方面也与时代背景和发展潮流息息相关。像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理工科类高校法学院在信息技术方面天生就具备优势,其将自身优势与法学研究相结合,开辟了另一条法学研究的蓝途。特别是近些年,国家教育部提出“人工智能+X”复合人才培养发展计划,这些理工科院校迎来了新一波的发展际遇。当然传统的“五院四系”也不是吃素的,争先发力、齐头并进。

 

接下来就让本人带大家一起盘点一下国内各大法学名校及其法律与人工智能研究机构,发现深藏其背后的发展规律,以便于广大对法律与科技感兴趣的法学生作院校选择,广大法律科技公司发现校企合作机会。

 

华北地区

 

中国人民大学


中国人民大学——未来法治研究院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未来法治研究院于2017年9月8日正式宣布成立。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院长王轶教授兼任首任院长,张吉豫副教授担任执行院长,王莹副教授、丁晓东副教授担任副院长,三位年轻学者都不满40周岁。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长期以来高度重视法律和前沿科技交叉融合的复合型人才培养,并已启动了一系列课程改革,例如在“互联网金融”课程中邀请新技术领域专家讲授人工智能技术在大数据征信领域的运用、区块链基本原理及其在金融等领域的应用;学校开设接收法学专业学生的“大数据分析导论”课程,使法科学生能够了解大数据思维和基本原理、具备使用大数据分析问题的思路和方法,等等。

 

中国政法大学

 

中国政法大学——犯罪大数据研究中心


犯罪大数据研究中心成立于2015年1月,研究中心主任为刘邦惠教授,常务副主任为姜斌祥博士。研究中心共包括30余名专兼职研究人员。研究人员包括学者、资深警察、以及相关理论及技术研究专家。


研究中心着重犯罪心理,犯罪危险性评估与矫治,智能评估与矫治理论和算法,犯罪情报动静态采集,犯罪情报数据预处理,犯罪情报大数据智能研判分析算法模型,犯罪预测和感知模型,犯罪计算方法,微表情与犯罪情感识别,犯罪评估矫治大数据与云计算平台等基础理论研究;建立社区服刑人员分类矫治及危险性评估体系与软件网络平台,利用智能评估与矫正算法使危险性评估及矫治更加贴合实战需求;建立犯罪情报采集和预测的大数据平台,基于在线机器学习不断培育进化犯罪大数据挖掘模型,为司法战线提供实战平台技术;基于犯罪大数据平台,研究和实验犯罪情感识别的前端装备,为国家反恐和犯罪预测提供技术手段;利用智能软件系统、犯罪大数据和犯罪感知云计算平台能够更大范围更快地应用于实践;积极组织犯罪心理、犯罪评估与矫治和防控、犯罪云计算与犯罪大数据、人工智能在犯罪预测中的使用等学术活动;为国家为社会提出犯罪防控的法律对策和建议。

 

中国政法大学——互联网金融法律研究院


中国政法大学互联网金融法律研究院成立于2015年12月4日,其前身为中国政法大学金融创新与互联网金融法制研究中心,是以互联网金融法律研究为中心的专门的教学科研机构,是华兴控股集团与中国政法大学联合成立了的互联网金融法律研究院。拟通过中国政法大学的学术理论与华兴控股集团的行业实践相结合,系统研究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发展及监管问题并提出可行性建议,首任院长由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李爱君担任。

 

中国政法大学——互联网与法律规制研究中心


2017年1月5日,由中国政法大学法治政府研究院主办的“互联网经济与行政规制”学术研讨会暨中国政法大学互联网与法律规制研究中心成立仪式在北京顺利举行,中国政法大学互联网与法律规制研究中心是开展互联网公法、互联网规制的科学研究和政策咨询的中国政法大学非在编研究机构,依托于法治政府研究院。

 

中国政法大学——大数据与法制研究中心

 

2017年3月,中国政法大学大数据与法制研究中心正式成立。中心由中国政法大学互联网金融法律研究院创设,互联网金融法律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李爱君任研究中心主任。

 

中国政法大学大数据与法制研究中心是目前唯一个高校创建的,明确以大数据法治问题为研究对象的大数据研究中心。中心设立前,互联网金融法律研究院为此进行了长期的准备工作,并承接了中国政法大学“大数据应用与法律问题研究”专项课题。在此课题的基础上形成了专业的科研团队和成熟的科研体系。


 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法律研究中心


法学院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法律研究中心成立于2017年12月29日,中心主任为汪庆华教授,其为中心的设立做了大量前期准备工作。中心希望能够从法律知识、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三个方面开展工作。未来或将与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技术信息研究中心)以科研课题为牵引开始合作。

 

北京大学

 

北京大学——法律人工智能实验室&研究中心

 

北京大学法律人工智能研究中心又名北京大学法律人工智能实验室,成立于2017年12月29日。华宇作为人工智能研究中心的合作伙伴之一,未来,北京大学法律人工智能实验室、北京大学法律人工智能研究中心将与华宇开展产学研用全面合作,基于华宇提供的技术支持,双方将共同探索法律人工智能的理论与实践创新。


法学院院长张守文任主任,法学院副院长杨晓雷任研究中心执行主任。


清华大学

清华大学——法律与大数据研究中心


清华大学法学院法律与大数据研究中心成立于2017年12月23日,由北京华宇软件股份有限公司提供资助与支持,中心将系统全面的开展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法律行业的应用研究,打造法律大数据与人工智能领域的产学研用一体化体系,更好的服务于国家大数据战略、人工智能战略和相关学科建设。


清华大学法学院院长申卫星教授任法律与大数据研究中心主任。


新增计算法学硕士。


林大学

吉林大学——司法数据应用研究中心


司法数据应用研究中心成立于2015.10.19,是由吉林大学领导的,以吉林大学法学院为依托,以吉林省高级人民法院为合作单位的非实体研究机构。机构内人员由吉林大学相关研究领域的教师和科研人员,以及省高级人民法院实务工作人员组成,主要涉及法学、社会学、统计学、信息技术、等各方面的专家学者。


华东地区


华东政法大学


华东政法大学——“互联网+法律”大数据平台


 “互联网+法律”大数据平台成立于2017.6.23,是首家建立互联网法律服务平台的政法高校,以“一框三云八场景”为框架。“一框”指搜索框,实现法律信息的汇聚、开放、共享,通过“一框”打开法律之窗,推开法律之门,打造法律话语、产品、发展、市场在网络平台上的“旋转门”。


“三云”是开三朵云。第一朵云“法问云”,E问E答云,以五纵向(法条查询、智能问答、微课助教、专家进驻、分答系统)一横向(多维)为结构,通过“法律问答机器人”形式回答大众法律查询、法律咨询,提供课件助教、律师对接。


第二朵云“法库云”,法治淘宝云,以落实十八届五中全会开放共享理念,做实“人人贡献智汇,人人享受服务”的愿景,实现“人在找,云在供”。


第三朵云“法例云”,智慧研判云,通过“法律案例智能E分析系统”,完成法律案例分析,为高校教师、律师、法官研判案件提供机器辅助,实现“人在入,云在算”。通过人问云答、人找云供、人入云算,推动法治建设提水平、上台阶,解决社会治理源头、关口前移,让“三朵云”真正成为“法律之眼,神奇云境”。


“八场景”指以“人为核心”,以“用户为导向”构建八个主要场景,即“链机构”“查法条”“寻案例”“学课程”“看图书”“找律师”“聚智库”“用数据”。

 

上海交通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法律与认知科学研究中心

 

2016年6月18日,法律与认知科学研究中心成立。上海交大社会认知与行为科学研究院(筹)负责人蒋宏教授主持“认知、数据、智能与法律研究学术工作坊”开幕式和“法律与认知科学研究中心”揭牌仪式并致辞。蒋宏在致辞中指出,本次工作坊旨在邀请国内从事法律与认知科学研究、法心理学、行为法经济学、法律与人工智能的相关研究和实务的学者,共同探讨在法律实务、实践领域有关行为认知、判断、决策的理论、实践和方法问题。

 

东南大学

东南大学人民法院司法大数据研究基地


2017年1月21日上午,最高人民法院设立的首家“人民法院司法大数据研究基地”揭牌仪式在东南大学四牌楼校区举行。


法学院和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要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努力协作,力争取得一批高质量的研究成果,为人民法院的“大数据战略”及“智慧法院”建设发挥积极作用。

 

上海财经大学

 

上海财经大学——大数据法治研究中心


2017年 5月20日,由上海市法学会、上海财经大学主办的第一届“网络与大数据法治化问题”学术研讨会暨“上海财经大学网络与大数据法治研究中心”成立仪式在上海财经大学法学院一楼会议室隆重举办。

互联网、大数据与以往的研究并不完全相同,需要探索出自己的研究方法。互联网法律的研究可优先考虑从描述和观察的角度把难题阐明,不要过早地评价、建构,把背后的逻辑描述出来是最基本的研究工作。

 

华中地区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大数据研究院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大数据研究院于2016年12月10日揭牌,是集数据管理、科学研究、决策咨询和人才培养于一体的研究机构,通过多学科深度融合,搭建共享数据云平台,力推财政大数据、金融大数据和法律大数据“三驾马车”,重点推进大数据统计预测与决策方法研究,培养大数据分析人才。


大数据研究院为财政部、教育部、湖北省的部省共建项目,将在人口健康大数据、金融大数据、财政税收大数据、工业与零售大数据、法律大数据等方面,积极与政府、企业及国内外相关科研机构建立战略合作关系,致力于把研究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和社会服务成果。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律师学院法律人工智能联合实验室




法律人工智能实验基地成立于2018年8月4日,由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与斯沃茨科技公司共同成立。


西南地区

 

西南政法大学

 

西南政法大学——人工智能法学院/案例大数据研究中心

 

2017.12.06,西南政法大学联手科大讯飞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四川元贞实业、成都恒图科技有限公司揭牌成立人工智能法律研究院以及讯飞语音语言联合实验室、3D视觉识别联合实验室。科大讯飞拥有强大的专家团队和丰富的数据技术,将给项目的发展注入持续而强劲的前进动力;成都恒图科技有限公司和科达慧育科技公司早已涉猎人工智能领域,有雄厚的实力和丰厚的经验。西南政法大学优质的教学资源和丰厚的学术底蕴,也会为本次合作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和资源保障。

 

2018.1.13,西南政法大学与天同重庆律师事务所携手成立立案例大数据研究中心。

 

四川大学


四川大学——法律大数据实验室

 

四川大学法学院“法律大数据实验室”(BigLawData Lab,简称BLDLab)作为国内高校第一家“法律大数据”专业研究机构,可以为各类科研机构、个人和企事业单位提供如下法律大数据服务。


经过对以上法律与人工智能研究机构的新闻报道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其普遍存在以下特点:

 

法律研究与技术研究相结合

 

人工智能与法律是一门涉及伦理学、教义学、心理学、行为学、哲学等多学科的综合性交叉学科,该研究并非人工智能与法律两个领域知识简单堆砌和渗入,而是人工智能与人工智能、法律与法律、法律与人工智能、人工智能与法律的深度融合,对人工智能和法律两个学科的发展均有促进和完善作用。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经过分析会发现这些高校既成立了法律与人工智能研究机构,也有对应的实验中心,同时还加强与法律科技企业的合作,实现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反哺理论研究和法学教育的产学研闭环。

 

政产学研分工协作

 

法律与人工智能既是综合性的学科,也是一项需要政产学研协同推进的事业。离开产业落地,法律与人工智能将成为空中楼阁;离开了理论研究,法律人工智能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离开了政策支持,法律与人工智能将举步维艰。


再对法律与人工智能研究机构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我们又发现了更有意思的事:


中国政法大学作为“五院之首”,不仅参与国家的每一次立法行动,在法律与科技的发展浪潮中也紧跟时代发展潮流,先后成立了犯罪大数据研究中心、互联网金融法律研究院、互联网与法律规制研究中心、大数据与法制研究中心、法学院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法律研究中心。荣登法律与人工智能研究机构成立之最,充分彰显了雄厚的法律与人工智能研究实力。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最为一匹潜藏的黑马,深藏功与名,于2014年便成立了工业和信息化法治研究院,下设网络法律政策中心、智能制造法律政策研究中心、人工智能法律政策研究中心。是国内最早成立相关研究的法学院校。


西北地区作为我国经济和法治发展的相对落后地区,法律与人工智能的研究不能掉队呀。


北京大学法律人工智能实验室&研究中心、清华大学法律与大数据研究中心、上海交通大学——法律与认知科学研究中心、东南大学人民法院司法大数据研究基地、西南政法大学人工智能法学院/案例大数据研究中心、四川大学法律大数据实验室在产学研深度融合方面发挥了模范带头作用,依托其高校的历史底蕴和产业界的基金、数据和技术支持。未来发展不可限量。

 

北京作为我国的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同时也是我国的法治中心,其法律与人工智能研究机构覆盖了全国机构的一半,知名法学教授、知名法律科技公司都落地在北京。一方面与全国法学院的分布有关,中国排名前十的法学院有一半落地北京,另一方面也与其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环境有关,中国60%的人工智能企业落地于北京。着说明了良好的产业环境和优越的人才支撑是法律与人工智能研究的重要条件。

 

与国外的法律与人工智能研究成立时间不同,国内的法律与人工智能研究机构于2015年~2018年这三年爆发式成立。一方面与国家大力推进“互联网+”行动,大数据发展战略、人工智能发展战略、“人工智能+X”复合型人才培养战略有关,另一方面科技的指数型增长特别是人工智能对法律的挑战,也给法律界提出了新的难题。尽管人工智能与法律学科定位未有定论,但毋庸置疑,作为交叉学科的人工智能与法律正逐步为人们所认识和接受,并吸引着更多的计算机法学、法学、逻辑学等方面的诸多学者进入该领域。




文中搜集的信息可能有所遗漏,欢迎大家留言补充!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