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精华版)魏嘉辉、顾乃华|老龄化能否促进中国劳动节约型技术创新?

CUEBJOURNAL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2024-09-04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2023年第6期

老龄化能否促进中国劳动节约型技术创新?

作者简介

魏嘉辉1991—),男,仲恺农业工程学院经贸学院讲师,通信作者顾乃华(1977—),男,暨南大学产业经济研究院研究员

摘要

构建包含中间投入嵌套的三部门模型,理论分析结果显示老龄化对劳动节约型技术创新存在倒逼研发投入、技术应用干中学和人力资本积累三种影响路径。选取中国2003—2021年机器人专利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人口老龄化整体上对劳动节约型技术创新存在正向的促进作用,在一系列稳健性和安慰剂检验下结论依然显著。中介效应检验发现,三种影响路径均显著存在,并且人力资本积累效应最强,研发投入倒逼效应次之,技术应用干中学效应较弱。异质性研究发现,工业男女性别比更低、中西部地区的老龄化倒逼创新效应更强。进一步匹配微观工业企业数据发现,在老龄化趋势影响下,机器人创新企业的研发要素投入显著增加。

关键词

劳动节约型技术创新;人口老龄化;机器人专利;倒逼效应;干中学;人力资本

引用格式

魏嘉辉,顾乃华.老龄化能否促进中国劳动节约型技术创新?[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23,25(6):48-62.


点击音频

收听本期内容提要

❖ 自2022年5月18日起,《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正式启用中国知网的“腾云”期刊协同采编系统,投稿请前往:

https://sdjm.cbpt.cnki.net

一、研究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凭借着劳动力比较优势,创造了世界经济增长奇迹。但近年来,老龄化程度不断加剧,人口红利也逐渐消失,以往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逐渐显现出疲态。为应对人口年龄结构问题,国家从2011年开始逐步放开计划生育约束。然而,人口自然出生率并未随政策变动而表现出明显的增长态势,老龄化趋势愈发严峻。

中国大规模应用机器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口红利下降对劳动节约型技术应用的倒逼作用,但无法体现其对创新的诱发效应。进口机器人由于关税等问题可能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成本节约,也难以满足中国实际生产过程中非标准、多维度的任务需要,因而在老龄化趋势和外部贸易摩擦加剧的环境下,中国劳动节约创新愿望比以往更加强烈。在这样的背景下,人口老龄化能否为中国劳动节约型技术创新带来机遇,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二、创新之处

本文将构建包含最终商品、中间商品和研发的多部门模型,分析劳动力老化对劳动节约型技术创新的倒逼机制,并结合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和工业企业数据进行实证检验。与已有文献相比较,本文主要的贡献如下:第一,在研究视角上,重点分析老龄化对中国劳动节约型技术创新的影响。相关文献主要研究了老龄化对一般创新的倒逼作用,而较少考察其对劳动节约型技术创新的影响,事实上,相较于其他方面的技术创新,能够替代劳动力进行生产任务的机器人创新要更加紧迫。第二,在一般性假设下构建多部门模型框架,丰富了老龄化的倒逼作用的数理基础。第三,在研究数据和方法上,收集2003—2021年机器人专利数据,分别从省级层面和微观企业层面考察老龄化影响机器人创新的具体机制。

三、结论与建议

为了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本文探讨了人口老龄化对劳动节约型技术创新的影响。基于一个三部门理论模型研究发现,人口老龄化影响劳动节约型技术创新存在研发投入、技术应用和人力资本的三种影响路径。以中国机器人专利申请数据代理劳动节约型技术创新,本文从地区层面和企业层面实证分析了人口老龄化对中国劳动节约型技术创新的影响。本文研究发现:第一,总体上,人口老龄化趋势对劳动节约型创新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其中对发明专利的影响最大,实用新型专利作用次之,而对外观专利影响不显著。第二,中介效应检验发现,人口老龄化通过倒逼区域增加研发投入、技术应用、人力资本积累促进机器人技术创新,影响效果从大到小依次为人力资本积累、研发投入和技术应用。第三,异质性检验发现,由于劳动力供给差异,男性占比高的地区和中、西部人口非密集地区的老龄化倒逼效应更强。第四,进一步匹配微观企业数据发现,相较于其他工业企业,机器人创新企业因对未来劳动力状况的担忧而提前加大研发投入。基于以上结论,本文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加强科技创新交流,鼓励相关成果转化应用。建议多举办科学技术交流论坛、科技展览会议和技术创新大赛等活动,加强劳动节约型技术推广,通过增加信息流通和技术合作破除因信息不对称等问题带来的创新制约。同时,搭建连接科技人员和企业的科研创新平台,鼓励校企合作,加快技术成果向实际生产应用的转化,引导创新成果流动,以弥补老龄化带来的劳动力短缺,推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第二,建立健全相关制度,保护创新。进一步完善知识产权法律法规,加大对侵权行为的惩罚力度,宣传创新理念和创新意识,营造积极、健康和具有竞争性的创新环境,激发企业创新动力。同时,灵活搭配使用财政工具,对于企业以人力资本培养、研发创新投入和技术进口投入等为目的的非经营性支出按影响效应比例适当给予退税优惠和创新补贴,通过提高创新回报守护研发热情。第三,平衡地区发展。建议在中、西部人才短缺地区设立更多的研究机构,通过提供优惠住房政策、社会保障等手段鼓励科研、技术和教育人才和资金往后发地区转移。适当引导创新要素流动,促进产业合理空间布局,以提高劳动力短缺地区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补充创新要素的同时促进区域经济平衡发展。

第四,提升人力资本水平。建议从初等教育出发,增加或设立计算机、人工智能、机器人应用等必修科目,通过学科融合、交互等方式培育更多技术创新主体,在人口数量红利下降的趋势下提升人口质量红利。同时,增加职业培训和技能提升计划,帮助劳动者适应技术进步和产业变迁,以促进劳动力与数字技术、智能技术等劳动节约技术互补,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和可持续发展。

(全文刊发在《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23年第6期第48—62页。

 ※ 阅读提示 ※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电子期刊已上线,新增目录链接功能,敬请扫码体验!

往期回顾

· 2023年第1期

· 2023年第2期

· 2023年第3期

· 2023年第4期

· 2023年第5期

· 2023年第6期

· 2023年重点选题方向


欢迎关注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